2023-09-27 16:54:11 來源: 許昌日報 作者: 趙春青
我要分享:
馬橋文化鴨形陶壺
大禹陵,古稱禹穴,傳說是大禹的葬地。它背靠會稽山,前臨禹池,位于浙江省紹興市。1995年,浙江省和紹興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行公祭典禮,恢復祭禹傳統,一時間,大禹陵再次成為追尋夏文化的熱點。如果說大禹陵是夏朝初始階段的一個熱點的話,那么夏桀奔南巢的文獻記載,就涉及我國東南地區,具體講是長江下游探索夏文化的歷史文獻線索。
長江下游地區的考古學文化當中,至少有馬橋文化和點將臺文化與夏文化有明確的交流。
馬橋文化因最早發現于上海馬橋遺址中層而命名。從年代上來講,馬橋文化緊接著良渚文化,大致與中原的夏和商時期相當。馬橋文化出現刀、鑿、鏃等小件青銅器,未發現鑄銅工具。馬橋文化陶器中,灰陶、黑衣陶和黃衣灰陶,紋飾有脈紋、籃紋、席紋、方格紋等,器形幾乎都是平底或圈足器。
馬橋文化來源于浙西南山地的原始文化,繼承了少量良渚文化因素,同時它還包含了山東地區的岳石文化、中原地區的二里頭文化因素,出土遺物中如觚、觶、尊、豆、簋、瓦足盤等,特點與中原地區河南偃師二里頭、鄭州二里崗的夏商文化有緊密的聯系。
點將臺文化是以江寧縣點將臺遺址命名的考古學文化。此類遺存,最早發現于1956年南京安懷村遺址。1973年發掘了江蘇省江寧縣點將臺遺址,發現其下層文化層屬于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1989年被命名為點將臺文化。
點將臺文化是商周時期湖熟文化的直接來源,其分布范圍大致在姑溪河流域、石臼湖周圍、秦淮河流域和長江以南的寧鎮山脈地區?,F已查明,點將臺文化是寧鎮及皖南東地區的夏時期文化,其延續時間大約為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1600年。點將臺文化的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生活用具以陶器為主,與同時期中原和鄰近的北方諸文化的交往及所受到的影響遠遠多于南方諸文化。
點將臺文化是由風格迥異的三類文化遺存構成,屬混合文化。其甲類遺存來源于寧鎮地區晚期新石器時代文化,在文化構成中占50%以上;乙類文化遺存來源于龍山文化王油坊類型龍山文化,在文化構成中約占40%左右;丙類文化遺存來源于岳石文化尹家城類型,在文化構成中僅占5%左右。
由此可見,點將臺文化是寧鎮及皖南東地區的與夏文化關系密切的土著文化,只不過許多具體細節尚有待學界進一步探討。
編輯:劉靖雯 校對:樊迎喜
責編:楊 儀 終審:黃雙燕
附件:
許昌日報客戶端(Android版)
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
許昌日報客戶端(iPhone版)
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
許昌日報社 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轉載
地址:許昌市龍興路報業大廈 郵編:461000 豫ICP備:05010577號 經營許可證編號:豫B2-20180241 業務電話:0374-4399669 值班電話:0374-4399669 郵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