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9 10:58:50 來源: 許昌晨報 作者: 張錚
我要分享:
核心提示:
“民以食為天?!奔Z食安全是幸福生活的根本,是國泰民安的重要基石。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爸性Z倉”——許昌,有許多關于糧食的故事,比如“許下屯田”,以及很多和屯糧、運糧有關的地名。在“世界糧食日”之際,讓我們一起探秘許昌“糧事”。
許昌與屯糧有關的地名
10月14日,記者來到市區新興路碾上社區,河南三兵律師事務所律師寇偉剛告訴記者,舊時的碾上社區東南角有一個大碾盤,相傳為曹魏時期曹軍碾磨軍糧所在地,因此該社區取名碾上。
其實,和屯糧、運糧有關的地名許昌還真不少。記者翻閱楊國勛編著的《許昌地名史話》發現,許昌最常見的地名有屯、營等稱謂,這與曹操在許下屯田有很大關系。
如今,建安區以及與之毗鄰的一些縣市,有許多帶“營”、帶“屯”稱謂的村莊。諸如,建安區的韓營、屯里等;魏都區的高橋營、老吳營等;鄢陵縣的郭營、大營、西小營、前營、后營等,據說這些村莊都是當年屯田者的聚居地。
《許昌縣地名志·南屯里》記載:“東漢末年,曹操屯田許下,這里是主要的軍民屯田處,故名。至今,當地仍流傳有‘扁豆扁,豌豆圓,軍民合作來種田’等民謠?!?/p>
《魏書》記載:“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谷?!泵枋龅木褪墙ò苍辏ü?96年),曹操招募民眾在許縣附近屯田,收獲糧谷百萬斛,于是在州郡按照慣例設置“田官”,各自積累糧草。隨后,記者來到運糧河街,這是一條挨著運糧河畔的小街道,街道雖小卻歷史悠久。說起街名的來歷,還要從1800多年前說起。
公元196年,曹操迎帝都許,許昌成為東漢臨時的都城。為發展農業生產,促進交通運輸,曹操下令開挖了許多人工溝渠,彼時主要有“運糧河、棗祗河、艾城河、襄城運糧河、瑪瑙河以及灌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許昌水系”。
百姓辛勤開河渠,舟行河上運糧忙?!斑\糧河街”四個字,定格了當時珍貴的歷史畫面。
碾糧食用的石磨。
古代“糧倉”常平倉
在古代,糧倉代表著國家的富足穩定,儲存和發放糧食毫無疑問是天下大事。一般農戶多用甕、瓦罐等器皿儲存糧食,大戶人家、地主豪紳則有囤垛和廒間存放糧食。干燥、通風、避光、低溫是古人儲存糧食的秘訣。
那么,在古代許昌有大糧倉嗎?
記者查閱史料得知,許昌自漢獻帝建都以來,歷代為州郡府治所。市區西署街為常平倉舊址,又稱倉房街。何謂常平倉?顧名思義倉庫也,實為州署糧倉。
早在西漢宣帝時代就建立了國家儲備糧庫,當時稱常平倉。其作用為谷賤時加價買進、谷貴時減價賣出,平抑物價,便利民眾。
以后歷代多實行此法,以利于民。宋代也實行常平倉制度。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夏,大旱加蝗災,接著又大雨成災,反而“京畿谷賤”。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宋太宗指派有關部門官員,在糧食豐收時“增價糴貯之”。待荒年歉收,再減價賣出。
明清之際,常平倉制度逐步完善。明代官辦的常平倉,也稱預備倉,主要分布于地方州縣。清代常平倉由地方州、縣政府進行管理。其主要職能為售賣存糧平抑糧價、糧谷糧種借貸和慈善賑濟。
許昌博物館內有許多造型多樣的漢代陶倉等文物,為常平倉制度進行了生動的補充?!霸S昌地區收藏的漢代陶倉造型多樣、釉色豐富,個別陶倉的造型、紋飾比較罕見,可補考古資料上的空缺?!痹S昌博物館保管部主任陳文利告訴記者,西漢政權把儲糧備戰、備荒提升到治國之本的高度,在全國各地修建糧倉,出現了長安城的太倉、各縣的縣倉和常平倉等。
同時,隨著儒家獨尊地位的確立,漢代喪葬禮俗觀念也發生了變化,厚葬之風流行?!笆滤廊缟?,用現實中經常出現的糧倉模型作為明器陪葬在漢代十分盛行?!皥A曰囷,方曰倉”,漢代陪葬明器陶倉范圍之廣、數量之多、形制之眾,為歷代之冠。
高標準農田迎來豐收時刻
隨著時光的流逝,許昌這個“中原糧倉”也一直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創新,不斷實現著新的飛躍。
金秋時節,又到一年豐收季。行走在建安區廣袤的沃野上,玉米成熟滿目金黃,大豆“搖鈴”長勢顆粒飽滿,農機穿梭在田野里轟鳴……一幅豐收的畫卷正在高標準農田徐徐展開。
據了解,為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許昌市“十三五”以來投入資金51.39億元,集中打造“田地肥沃、灌排設施完善、農機裝備齊全、技術集成到位、優質高產高效、綠色生態安全”的高標準永久性糧田,新建高標準農田92.1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52.6萬畝,形成了全國平原井灌區連片規模最大、技術集成度最高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
“高標準農田好處可多了?!苯ò矃^陳曹鄉的種糧大戶萬子榮說,過去是“澆地”,現在是“澆莊稼”,地里裝上了固定式、絞盤式、地埋式等噴灌設施,從粗放式的“大水漫灌”到精準“噴灌”,省事又省心。
“科技讓傳統農業抖掉了‘土味兒’?!比f子榮說,陳曹鄉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采用統一選用良種、統一整地播種、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機械收獲的“六統一”精細化種植模式,還用上了遠程控制、自動測墑等新技術,讓過去“靠天吃飯”的內澇鹽堿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大糧倉。
今年,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關于支持許昌高質量建設城鄉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試驗區的意見》,從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等4個方面細化了15條支持措施,助力許昌建設城鄉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試驗區。
如今,許昌花生、小米等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公用農產品品牌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不僅走上了老百姓的餐桌,還走出了國門。
編輯:李 炎 梁倓坦 校對:樊迎喜
責編:賈同嶺 終審:艾勝利
附件:
許昌日報客戶端(Android版)
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
許昌日報客戶端(iPhone版)
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
許昌日報社 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轉載
地址:許昌市龍興路報業大廈 郵編:461000 豫ICP備:05010577號 經營許可證編號:豫B2-20180241 業務電話:0374-4399669 值班電話:0374-4399669 郵箱:cn.21xc@foxmail.com